vikim 发表于 2019-1-18 23:06:59

张顾文:视觉文化背景下中小学美育教育中的摄影教育

  摄影是一种很好的社会教育形式。寓教于乐、以美育代说教是当前教育的大趋势,在调查分析当代中小学生摄影课程的开设现状的基础上,明晰中学生普及摄影教育可能性和必要性的所在,讲述视觉文化潮流中的摄影教育,摄影教育与美育教育的关系,国内外摄影教育的现状摄影在中小学德育美育教育中的作用,实施中小学摄影教育普及推广的初步设想。


  摄影教育中小学美育教育视觉文化我们正处于图像蜂拥而至的时代,在当代,视觉性已成为文化的主导因素,广泛的视觉化深刻地改变了许多文化活动的形态。在视觉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对视觉感官的依赖性不断增加,视觉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习者认知及思维的发展,读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摄影已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并起着重要作用。


  摄影是一种很好的社会教育形式,寓教于乐,以美育代说教是当前教育的大趋势。由于摄影形象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创作者从中得到的教育较之其他手段更有效,而真实生动的摄影艺术形象教育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有帮助。摄影教学运用构图、明暗、色彩等各种摄影艺术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对千变万化事物的瞬间把握。引导学生用美的视角去看待周围事物,并用镜头加以记录,将审美理念转化为艺术成果,使创造美的能力得到提高。摄影课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走近自然,主动去发现美、捕捉美,表现美。在孩子形成美学认识的阶段,通过摄影这种直观的手段,将自己感到的东西表现、分享给他人,无疑可对孩子成人后的艺术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在调查分析当代中小学生摄影课程的开设现状的基础上,明晰中学生普及摄影教育可能性和必要性的所在。梳理国内外有关摄影教育研究文献之后,论述了实施中小学摄影教育普及推广的初步设想,提出统一编写摄影教材,加强摄影师资培训规范摄影课程设置,注重学生摄影学习的检测和评价、由点及面进行推广等策略。实践和理论证明,在中小学实施摄影教育是可能和必要的,效果也是显著的,可以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来加以开发推广。中小学摄影教育有着自身的规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把中小学摄影教育纳入综合素质培养的轨道是时代的召唤和要求,这不仅是观念上的拓展,开展素质教育的新途径,也使得中国摄影教育普及又前进了一大步。


  一、视觉文化潮流中的摄影教育


  (一)重视读写能力创办特色课程


  在视觉文化时代,培养学生视觉读写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中小学的摄影教育,不仅是摄影技能的训练,而且是要用视觉文化陶冶人、润泽人。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摄影欣赏的过程就是视觉思维发展的过程,而视觉思维的发展是视觉素养的本体,因此,摄影作品的欣赏对提高学生的视觉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推进摄影教育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还能提高想象力、创造力、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进而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因此,它可以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学校应抓住摄影艺术教育现有的优势,结合学校其他的教育工作,借鉴特色学校的办学方式,共同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顺利展开。


  (二)衔接高等教育储备专业人才


  中小学摄影对高等摄影专业教育的衔接作用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要培养摄影高层次人才,就必须从基础做起。就目前来看,高校摄影专业的学科建设难免出现专业和学术上的不和谐问题,或是专业强不懂学术,或是学术强缺乏实践。这主要原因是摄影教育没有从小抓起,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或摄影的发烧友。高校在摄影专业上的招生往往又是通过美术高考的形式来选拨评价人才,使得许多有摄影兴趣或者是有潜质的同学们失去了深造的机会,教育应该具有衔接性和连贯性,特别是在中学与大学之间,将为我国高等摄影专业教育储备基础性人才,从而达到促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纳入摄影课程是社会发展需要


  互联网的发展,网站需要大量的摄影图片来作为信息载体。网络传播媒体的产生,对摄影教育走向大众、迈向普及起到推动作用。网络具有传播范围广、信息量大、传输快、交互性强等优点,使摄影教育能够打破学校,甚至是国界的限制。网络可以作为中学摄影课程中的一种全新教学方式。目前,大多数学校都配备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室,有的还有自己的校园网站,学生可以直接从校内网上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学习。开设网上摄影课堂,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学摄影课程也可以采用远程教育实现摄影课堂的互动性,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摄影艺术也越来越得到广大爱好者的喜爱,正日益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摄影教育与美育教育的关系


  (一)当代美育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指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我们都知道,在新课程改革下的美术课,不再是单一的技能传授课程,它作为一种载体,成为学校实施美育,提高学生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门必修课。也就是说,美术是一门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要课程。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广泛运用,数码相机迅速普及,摄影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门类,理所当然地成为现代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摄影与美术同为艺术类课程,在培养人的综合素养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摄影是中小学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方式


  摄影是技术和艺术紧密结合的产物,面向学生开展的摄影教育具有整体性和特殊性,其本身涉及到许多认知或实践领域,与学校美育、智育和德育有着紧密联系,在辅助学校教育和课程教学中具备独特的优势,对于推进中小学美育、德育、智育和体育有着重要作用。从现实意义上来说,摄影教学实际上是挖掘摄影在艺术教育中的美育作用,确立其在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对智力、美育、健康的心理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通过在摄影实践的过程达到美育的目的,尤其是在启发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培养敏锐的观察力、瞬间的捕捉力、丰富的想象力、无限创造力上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所要达到的目的。可以这样说,摄影教育是综合学校教育的好助手。摄影教育是学生在学习摄影知识、摄影技能和摄影创作的过程中磨砺意志品格、陶冶道德情操、培育个性特长、促进智力发展、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和审美等多种功能的一种教育活动。


  然而,在当前基础教育界,对摄影的重视程度不足。中小学摄影艺术教育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没有完全被重视起来。因此,在当前教育界倡导探索学校美育和德育新模式,鼓励教育机制创新,积极推进中小学生美育、德育内容和方法的变革与发展的大环境下,重视摄影和摄影教育有很大意义。


  三、国内外摄影教育的现状


  (一)国外摄影教育


  摄影术已有 170年左右的历史,但在教育领域的历史并不长。最早的摄影教育模式是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没有系统的教育模式,许多摄影师也只是相机的摆弄者,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摄影教育的发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摄影术在中国人的眼里只是个新奇的西洋玩意儿,是有钱人的奢侈品。摄影作为一种语言、媒介载体,在中西方交流加强下孕育出优于母源的文化成果,推动了摄影教育在国际的发展。在当代西方国家的艺术教育学科中,摄影是为少年儿童广泛接受的一门艺术课程。除了基本的美学功能,它还可与物理等学科形成联动,发挥独特的教育功能。作为一个完整的摄影教学体系,摄影教育也包含了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层面,基础教育也就是面向少年儿童的摄影教育。在西方国家,摄影课程同绘画、舞蹈、乐器等具有同等的起跑线,从小学阶段即有开设。


  当今国外摄影教育的现状:首先,欧洲的摄影教育起步早,最早的大学摄影教育出现在 1870年的德国柏林技术学院(今天的柏林技术大学),首次开设与摄影相关的课程,此后摄影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几年间即遍布全球。以法国为代表,摄影教育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一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摄影教育。这些课程或必修或供选修。二是专业艺术教育体系中的摄影教育,具有相对针对性的特点。三是工艺行会下属专科学校的摄影教育,主要从事高等摄影职业教育。四是私立学校的高等摄影教育。它的各类摄影学校的课程设置上都特别重视人文课程的地位。在这一点上有别于英国的摄影教育。英国摄影高等教程注目的是摄影技艺、摄影原理及应用课程。而法国列在第一位的课程,一定是“艺术史”“摄影史”等课程,看重的是“摄影传统”的继承和“摄影精神”的培养。摄影高级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对其精神世界进行耕耘,从而将崇高的专业灵魂萌芽深深植入学生头脑,并使其具有社会历史责任感。在现代艺术等方面,培养学生敏锐的艺术感悟力,保持前沿创新的能力。可见法国的摄影教育具有灵活性与多样性,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其次,美洲的摄影教育。它的摄影文化及其教育主要集中在美国。美国由移民传入摄影文化,因为它是一个外来文化的集散地,而且传媒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得到快速的发展,受到欧洲摄影文化的强烈冲击影响,摄影教育也受其影响,电影摄影技术在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反映在摄影教育上,形成自身较强的特色。二战后,美国摄影被确定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被大量用在商业活动及传播媒体中,摄影教育也随之蓬勃发展。而它的中小学教育是必修课与大量选修课相结合,全面发展学生。除语数外等主课外,还有美术、音乐、摄影、表演、电脑应用、烹调等大量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选择空间,不计学分,开拓了学生视野、培养兴趣、发展其特长,用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一些课程学习,做到有课可学、有事可做,保持必要的学习动力和压力。


  再次,亚洲的摄影教育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日本明治维新后,西方文化也随其渗入到日本课堂。它的摄影教育共分为三大类:私塾式、专科式、本科及研究生的摄影教育方式,大学摄影教育分为专业和素质教养两大培养目标。它的摄影教育呈阶梯式,从技术学校到中专、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课程,打下了良好的技术技能基础。日本非常注重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摄影已成为中小学多样化兴趣课程中的一部分。在韩国,摄影教育非常注重与其他实际应用学科的相结合,不仅仅局限于摄影这一门学科,于此同时,还设置装潢设计美术、环境艺术设计等课程,这对学生美学综合素质修养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二)国内摄影教育


  国内的摄影教育始于上个世纪的50年代,至今已有60多年了,是一段艰辛与辉煌并存的历程。首先是在上海复旦大学开设的新闻摄影课,随后其他大学也开设该课程,现有近100多所摄影院校。摄影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一门较年轻且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学科,在高校扩招制度情形下,有了较快的发展,得到大学生们的喜爱,他们热衷于这门新兴的艺术课,愿意把它作为选修课以丰富第二课堂,提高艺术修养,认为掌握了摄影技术可能在未来的岗位上发挥很好的作用。摄影教育在大学里调动了学术气氛,优化了育人环境,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美好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校园文化,为学生创造了体验影像文化和理念交流的桥梁。与国外相比,高等摄影教育的师资队伍和教材编写方面存也在明显不足:在其观念的发展上受到传统审美观念的冲击;在对教师本身的观念更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观念形成,在这一点上的意识不足,没有跳出三种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对摄影教育的束缚,如摄影技术方面的课程包括照相机及其应用、感光材料、曝光技术与技巧、摄影滤光镜,暗房技术与技巧、电子摄影等;摄影艺术方面的课程包括摄影构图、摄影的光线处理、摄影色彩构成、人像摄影、风光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等;相关修养课程包括艺术概论、摄影美学、绘画、中外摄影史、大众传播学、计算机、语文写作、外语。这样一张课程表,可以说在各大学的摄影专业课程中是大同小异的。虽然这样的课程设置具有其历史渊源,也具有其某种合理性,但是对于现代摄影专业学生将来的发展方向来看,又似乎缺乏明确的针对性,可能对于学生的毕业走向和未来发展来说是不利的。在教学体制和对摄影理论的研究上,国内学术界已取得一定成果,整体而言,高等摄影教育在国内的开展,还是比较成功的。


  然而,中国的少儿摄影教育,由于起步较晚,在普及性上比其他学科薄弱很多,在考察的南京市大多数小学都没有开设摄影这门课程。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了摄影课,也仅仅作为艺术欣赏课程而已。在我国,虽然中小学生在年龄上与大学生有一定的差距,但高校摄影教育的成功推广经验是值得借鉴的。目前,中小学摄影艺术教育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没有完全被重视起来,而把它纳入到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轨道中,是极具深远意义的。当书法、国画、雕塑等艺术教育进入并普及到中小学艺术教育时,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那么更具有现代意义的摄影能否更多地被纳入中小学的基础教育轨道中呢?能否成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课程呢?很多领导和老师回答都是肯定的。如黑龙江省海伦市实验小学退休教师张莉敏,向学校请求成立一支摄影兴趣小组。她认为,数码相机的普及与功能完善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培养中小学学生的摄影兴趣爱好打下了物质基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振华小学的摄影教师李彬认为,在大中城市的中小学校设立摄影课程是完全可实行的,普及摄影课可以先从美术课的后补作起。据了解一些学校把摄影作为美术课的九大模块之一,有的在高年级设置摄影欣赏课,有条件好的学校已经开展了摄影实践课。在北京东城区少年宫有丰富摄影教学经验的张桂兰老师说,在设置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时,应紧跟时代的发展要求,考虑能否加入摄影这个流行的、具有很大教育潜力的门类,以丰富学生的第二艺术课堂,她个人发出了摄影教育普及应从小抓起的号召。


  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兴起与展开,使得摄影教育有了出头之日,有的学校组织学生带上照相机走出学校参加各种摄影比赛活动,把它融入到学校教育中,而各级各类的摄影比赛也雨后春笋般的展开,如上海华阳桥中心小学通过师资力量的扩大培训、组织摄影活动课对摄影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功。1998年底,该校又提出了课题并建立了课题组,着手小学摄影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还有北京三里屯小学从1985年摄影兴趣小组的启蒙阶段到“立足小课堂,走进大自然,面向全社会”的第二课堂阶段,从摄影作为校本课程研发的阶段到今天摄影教育作为特色推动学校工作整体发展的阶段,摄影教育走出的是一条科学化的发展道路,从校内正规的兴趣小组开始到全员性的接纳与普及,从摄影技能的提高到校本课程的思考与编写,从一个摄影兴趣小组发展到今天以摄影教育为特色推动学校工作整体发展,从特色项目的定位发展到摄影教育成为学校施教育人的有效途径,从摄影特色项目的定位到今天摄影教育成为学校实施育人途径的有效载体,24年一步步为摄影教育注入了丰厚的教育内涵和深刻的理解认识。“广东顺德容桂振华小学已从最初的兴趣小组培训发展到今天的大面积普及摄影教育,初步打造成学校的特色,成为顺德教育系统特色办学的一面旗帜。上海金山区亭林小学于2008年成功获批为上海市摄影特色学校。自从1984年开设至今,摄影已经成为该校的必修课之一,配有50多台照相机,使摄影课上每个人手中都有一部。学校还有个硬性规定就是从该校毕业的每个同学必须懂摄影。”


  除此以外,中小学生们在摄影大赛上有着突出表现。虽然我国中小学摄影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如浙江富阳市实验小学学生的摄影作品在全国、省、市各级比赛中共获 210项(次),其中国家级 18项,省级 13项,杭州市 23项,富阳市156项。还有在十一届理光杯“我是中国小记者”全国青少年摄影评选活动中,顺德区振华小学摘金夺银,名列前茅。还举办了“摄影创作十周年回顾展”,共展出十年来该校学生的优秀作品 300多幅,作品不乏独特性与想象性,用孩子的眼睛记录了摄影的世界。


  这充分说明了在中小学开设这门课是可行的,年龄不是问题,教育应从小抓起。摄影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中小学的摄影教育在我国也一步步深入开展起来,需要全面加强国内外在教材、课程、师资、教学等各个方面的交流合作,为摄影教育的发展营造出有利的环境与氛围。


  四、摄影在中小学德育美育教育中的作用


  (一)摄影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艺术思维、推进素质教育


  摄影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艺术创作、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能力。通过摄影,学生可以发现最普通的景象通过变换角度、通过不同的构图变成全新的画面;通过对色彩知识的学习,学生们开始重新认识世界;通过摄影中光的利用,学生们可能会对光的组成、光的性质等自然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在鉴赏优秀的照片时,照片中所含的情趣与韵味,能使人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愉悦心情,振奋精神。摄影的艺术性在形式和内容上均有表现。形式上,优秀的照片符合美的规律和人们的审美要求。摄影的技术技巧、创作方法和手段都能达到艺术感染的目的。内容上,摄影画面中的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自然景象,体现出作者的艺术观、审美经验和审美感情。在鉴赏和批评上,通过对艺术照片的鉴赏,学生可以提高审美趣味和艺术鉴赏能力,以及使用艺术批评语言的能力。摄影技术技巧是通过不同画面效果体现出来的。比如,拍摄跨栏运动采用平行追随的拍摄技巧,可以使画面出现主体清晰、背景模糊,有强烈动感的画面效果。摄影作品的表现性通过一定的摄影技巧,如借助光影控制、画面布局、主次对比、虚实呼应等办法获得。面对同样的题材,使用不同拍摄方法和技巧,照片也会有不同的效果。精湛的技术更易表现作品,体现主题。因此,学习摄影能够促进学生对技巧性艺术语言(尤其是造型艺术语言)的了解和掌握。可以说,和航模等课程一样,摄影是中小学教育中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且在普及程度和综合教育程度上具有鲜明优势,对消除重知识、轻能力的基础教育领域的弊端很有裨益。


  (二)摄影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审美价值观


  摄影是一种很好的社会教育形式。寓教于乐、以美育代说教是当前教育的大趋势。由于摄影形象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创作者从中得到的教育较之其他手段更有效,而真实生动的摄影艺术形象教育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有帮助。通过欣赏摄影作品和亲自参加拍摄实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社会,用相机去发现、捕捉社会的闪光点,去讴歌社会的真善美,去鞭笞社会的假恶丑,这种教育效果是最明显的。如上海的一些学校教育工作者,为了让学生关注上海的市政建设,特别是植树造绿工程的进步,在半年中组织同一批学生先后到同一地点进行拍摄创作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这一变化。通过前后照片拍摄的对比,就能给学生进行一次生动深刻而有效的社会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摄影的实践性,导致的教育功能更是数不胜数。除了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 能力和反应能力之外,摄影还可以对孩子的生活 习惯、思想品格、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外出采风,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和独立自理能力;集体出行,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互相关爱的 品性等等。更可喜的是,有些教师还观察到摄影 可以让一些内向、甚至是患有抑郁症的孩子得到了很好的治疗,如一些脾气乖戾的孩子,可以在一次关爱贫困人群的摄影活动之后,思想行为得到根本改变。而这些教育效果相比其他教育形式,就显得很有优势。


  (三)摄影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智能和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将自己的摄影作品作为教学课件。除此之外,我们还经常看到,班主任要求学生用相机记录和报道班级活动;体育教师要求学生用相机记录运动精彩瞬间;语文教师找来摄影作品要学生“看图说话”,以锻炼学生的细节观察能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社团报道或者小记者采访活动可以锻炼事件组织、访问、写作、摄影、图文编辑能力;信息技术课教师结合摄影作品讲授图像信息处理技术;美术教师通过摄影作品讲授色彩和构图知识;生物或者地理教师安排学生利用摄影进行湿地生物或者地质地貌方面的科学调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鼓励学生通过摄影采风或者调查活动,让学生深入观察社会,进行社会主义公民教育。所有这些都说明,摄影在本质上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工具,它可以和许多的学科教学、课程教学发生联系。在这一方面,摄影有其他艺术教育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摄影不仅是一种现代文化和视觉语言形式,也是一门集光学、电子、化学、政治、新闻、美术、音乐、文学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不仅需要教会学生按快门,还要培养他们的暗房操作或数字后期加工制作能力,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以及组织、表述、统筹、应变、合作、协调、独立工作等一系列能力。摄影创作并不是简单的按快门,从策划到现场调度都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地促进青少年智力的发展,对于培养学生敏锐的直觉力、活跃的想象力、丰富的创造力、到位的执行能力,以及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摄影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走上相关专业道路


  发展摄影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摄影的终身兴趣和爱好。在现代社会的教育理念下,鼓励每一位学生发展自己的艺术爱好和体育爱好是大趋势。增设摄影课程,无疑可以为学生增加一项艺术爱好选项,同时这种爱好可以终身化,这符合国家艺术教育总目标。我国高等教育中有许多专业和摄影有紧密联系,如新闻报道、信息技术、艺术创作、服装设计、平面设计、数字影像、电影电视等。这些专业或职业的发展,都需要摄影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摄影教育,培养学生对摄影的兴趣和爱好,对引导和帮助学生走上与摄影有关的专业道路是很有帮助的。摄影教育还会为我国影像艺术培养未来的艺术家,缩短我们与发达国家在影像艺术领域的差距。


  五、实施中小学摄影教育普及推广的初步设想


  (一)统一编写摄影教材,重视课程资源开发整理


  摄影这门学科是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它的历史不长,理论系统性还不完备,市面上摄影类的书籍也多是作者从某个方面或站在某个角度去论述摄影的技巧、感受和观点等,而这些对摄影教学来说很不适合。教材是教学的根基,有了好教材,才能确保教学质量,弥补授课教师的不足。我国在学科建设中是非常注重基础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要即时调整、补充,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艺术的生命在于独到的审美和敏锐的发现,摄影作为一种实践性质的艺术,当然也离不开对教材的依赖,一般来说,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对理论知识的基础及扩展反而不易理解,富有趣味性的教材可以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是学生发挥创造力的开始,在中小学推广摄影艺术教育,编写一套高素质、高水平的统一摄影教材对摄影教学是相当必要的。


  教材的统一编制,将直接决定摄影教育的推广速度和程度,在对学生自然人文关怀、社会问题、自我价值等艺术思维的灌输发挥主要作用;具体要求在内容和形式上一定要适应中小学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拍摄对象和拍摄活动要与不同阶特点相结合,形式要多样化,灵活多变,可以将知识、德育与摄影教育结合,并以课本为辅;可以以多媒体教材为主,课内与课外写生结合来上课。其次,摄影教材应该用诸如线条、色调、影调等多种摄影语言,培养学生对美的形态和结构的认识,形成敏锐细腻的审美能力,把握瞬间的完美。选材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难易程度适合学生的学习。教学内容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避免模式化,鼓励灵活多样,富有趣味性,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同时也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此外,教师要敢于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执行者。针对摄影知识的学习,对各种资源进行收集整理。教师始终要牢记自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生的学习参与,他们也将成为开发者。这类资源包括教师制作的多媒体、动画、超文本等形式的课件,学生的摄影作品也是资源的组成部份。教师和学生共建共生的原创课程资源尤为重要。


  (二)加强摄影师资培训,形成专业教育队伍


  由于我国摄影教育起步较晚,专业摄影人才不多,加之国内市场需求的日益增加,专业摄影人员多流向广播电视台、报刊杂志和广告公司等企事业单位,进入学校的比例很小,进入中小学的专业摄影人才更是寥寥无几。要在中小学开设摄影课,应该把摄影教师的培养作为首要问题加以重视。可采用梯型逐级传授的方式培训,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成效。在长期规划上,教育部门可以出台政策,让具有培养能力的高校定向培养具有摄影教育能力的摄影教师;利用现有的专业美术教师,进行短期的摄影专业培训,同时还可结合长期的函授集中培训,培养出一支准摄影专业教师来补充到中小学摄影教师队伍之中。不定期邀请摄影师到学校进行摄影讲座,传授知识,开拓学生眼界,培养学生摄影兴趣,也可弥补师资的不足。在注重对专业技术知识培训的同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侧重教学理念的培养。结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新的摄影教育理念要求摄影教学不再只是让学生捧上一张张精美的照片,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感悟到在摄影过程中做人的真谛,使他们的人生更加璀璨绚丽。摄影在这一方面理应最注重对艺术情操的培养,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对人文、自然的关怀,增加对社会的了解。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摒弃单纯传授知识的思想,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就对摄影教师在选材、讲解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考验。


  第二,着重教学方法的培训。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任何知识的传授都注重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其目的在于让所受者更易于接受知识,对教学内容印象更加深刻,如果方法得当,一节普通的摄影课甚至能影响学生将来的就业取向以至于整个人生。这不仅要求老师的专业技术丰富,更要求老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占据主动、表现自我,而应当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提倡交流形式多样化,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真正做到师生关系和谐,人人乐学、爱学;深入钻研教材,在备课上下功夫,课前准备得越细,课堂教学就越自如,学生就越容易学懂,课堂效率就越高。


  (三)规范摄影课程设置,加强教学硬件建设


  中小学艺术摄影课相对简单,只要准备相机、三脚架、闪光灯、照明灯、摄影台、背景等一些简单的设备就可以了,冲印设备可根据条件适当配备,没有条件的也可以利用市场冲印店。摄影课是艺术教学内容,课程安排可纳入艺术教育课程之中,同时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实用性很强,也可以单独设立。低年级可以开设两周一节的鉴赏与理论课,高年级则以实践课为主,在实践课中穿插理论教学。同时注意课堂内外两大阵营的建设。


  1.课堂教学


  (1)在国家课程中融入摄影元素。将摄影课程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体育、美术等诸多学科进行整合,在国家课程的教学中体现摄影元素,互动促进学科质量的提升。


  (2)开设专门摄影课程。借用国内已有的摄影教材,将摄影课程正式纳入学校课表,三到五年级每班每两周一节课,配备专用教室,配备专门教师,配备专门教具,上课时人手一台相机。学校摄影课程纳入课表,成为学校的正式课程。


  2.课外活动


  (1)开展师生摄影技能培训。通过讲座、拍摄诊断等途径,切实提高师生的摄影专业技能。


  (2)挖掘摄影的激励功能。学校中对学生的奖励,大多用有受奖励学生本人在其中的照片作为奖品,称之为“我的童年很精彩”优秀项目、优秀学生和优秀团队,合影放大后张贴以示表扬。


  (3)开展摄影德育活动。开展“摄出好习惯影响好人生”“走好路说好话做好操扫好地”小细节大德育活动,通过正面反面的图片展示,来辨别是非,发挥摄影的德育作用。


  (4)开展社团建设。摄影兴趣小组是面向一、二、六年级学生的组织形式,定期活动和交流;摄影小记者站是面向全校摄影骨干的组织形式,负责学校所有活动的摄影记录,以学校小记者的身份对外发稿。


  (5)建设网络社区。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平台,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用摄影手段改变现在学生沉迷网络的现状。主要形式有:个人网络空间、班级交流群、学校交流平台、家校互动平台、社会网络社区。


  (四)注重学生摄影学习的检测和评价


  一门课程要拥有科学而规范的体系,必须建立一整套规范而完备的制度。


  1.学生作业评价制度


  摄影课程的作业不同其他课程的作业,其考核不能完全按照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的方式进行评价。学校可以针对学生实际、学校现状,制订相应的作业评价体系,从图片日志、摄影博客、作品竞赛、学生成长图片档案等诸多方面,操作实践与卷面测试相结合,对学生的摄影课程学业成绩进行评价。


  2.教师教学教研制度


  与其它学科一样,摄影课程必须进行相应的教学研究活动,但是,摄影课程与其他课程毕竟有些区别。学校根据摄影课程的特色,从备课、上课、作业布置、课题研究、多元评价等诸多方面,做出规范性要求,完善摄影课程的教与学。


  3.家校互动评价制度


  摄影课程的开展要正常而全面的进行,必须依靠广大家长的力量。学校通过设立家校互动评价制度,增进家长对学校摄影课程的了解,增进家长与教师的互相沟通,从而为摄影课程的顺利实施奠定扎实基础。


  (五)由点及面、点互动进行推广


  首先,根据以往的有关经验可以考虑有选择性进行试点,逐步摸索,采取以点带面的形式逐渐推及摄影课。在我国,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体系呈现出东强西弱、城市好于农村的局面,在教师数量质量、教育设备、学校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平衡性。这同样也加剧了推广中小学摄影课程的难度,在中西部的许多地区,摄影对大多家庭来说还是很陌生的,购买数码相机成为一种奢望,在这些地方推广摄影课程显然不合实际。从这个角度而言,摄影课程在短时间内很难得以大范围的推广以至普遍至全国,因此推广中小学摄影教育应当“另辟蹊径”,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加以普及推广。


  其次,点面互动是学校摄影教育运行机制的组成部分。小学生和初中生摄影活动课是摄影教育的普及面,学校摄影兴趣组是摄影教育的提高点。先从美术课的后补开始,作为美术课的九大模块之一。分层推进摄影艺术教育活动:在低年级进行摄影艺术入门兴趣学习,通过观赏美感照片来引起学生对学习摄影的兴趣;可以采取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例如数学课上老师让学生拍摄周边的几何图形物体,这样认识图形印象会更加深刻。也可以结合少先队活动等学生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启迪学生们自主求美。通过开展“植树节护绿添美”“母亲节感恩”“校园魅力摄影”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捕捉社会中美好生活,领悟艺术的魅力,创作出具有审美价值的摄影作品。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了一个摄影师的艰辛,不仅要深入生活,还要抓住典型代表,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中等年级开展摄影艺术活动课和技艺学习,更进一步地了解摄影艺术;高年级的可以设置摄影欣赏课,条件好的的学校可开展摄影实践课,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开展摄影艺术教育活动。在摄影活动课上成绩优秀,表现突出的学生,由摄影任课教师推荐到校级摄影兴趣组。而学校摄影兴趣组的课外训练多,拍摄机会多,参赛任务多,这些学生的拍摄能力相对较强。所以,学校摄影组的学生同时又是各班摄影活动课中的学习骨干,他们都能在班级摄影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再次。家庭也是学校摄影教育的互动点。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容易把教育的大任推给学校,这是片面的想法,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开展“家庭沟通日”活动,通过摄影的形式架起子女与父母之间沟通的桥梁。父母可以担任孩子的辅导老师,与孩子们一起阅读摄影书籍并带领他们参观摄影展,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摄影亲子活动,让学生走出家门和校园,走进大自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家长也在摄影活动中了解了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意志与能力,寻找孩子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小学摄影教育的推广应当紧跟着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


  六、结语


  在视觉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对视觉感官的依赖性不断增加,读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视觉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习者认知及思维的发展。摄影教学运用构图、明暗、色彩等各种摄影艺术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对千变万化事物的瞬间把握。引导学生用美的视角去看待周围事物,并用镜头加以记录表现,将审美理念转化为艺术成果,使创造美的能力得到提高。因其具有贴近自然、来自生活,高于生活、成像迅速方便、取材广泛等优点,在艺术美育课程中大显优势,是进行中小学学校艺术美育中不可多得的好手段,为中小学艺术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与活力。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努力下,摄影教学体系有了初步成功,使艺术课的价值更大化地体现出来,成为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机载体。素质教育的展开激发了摄影教育的新活力和灵感,把中小学摄影教育纳入综合素质培养的轨道是时代的召唤和要求,这不仅是观念上的拓展,开展素质教育的新途径,也使得中国摄影教育普及又前进了一大步。实践和理论证明,在中小学实施摄影教育是可能和必要的,效果也是显著的,可以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来加以开发推广。中小学摄影教育有着自身的规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为它的普及找到可以借鉴的方法。


  本文在调查分析当代中小学生摄影课程的开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在中学生普及摄影教育可能性和必要性的所在。在梳理国内外有关摄影教育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中小学实施摄影教育培养,把现行学校教育中的摄影作品欣赏课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平台,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理、摄影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过程、教师资源的开发的策略。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本研究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对国外中小学摄影教育研究也不够深入,需要全面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营造有利于摄影教育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加强与国外相关院校的交流和合作,实现在教材、课程、师资、教学等各个方面的交流,实现课堂开放,全面开展教师交流,合作培养人才,为中小学摄影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发展空间。笔者仅从我国近年的经济、教育等发展状况对此研究提出了初步设想,在实践中应该如何实施,如何与其它学科教学相紧密结合,是一个需要继续挖掘的课题。




  参考文献:


  彭辉.论摄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交通高教研究,2003,(04).


  马千里.高校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综述.教育研究,1992,(02).


  冯广艺,陈春生,陈强.教师通艺综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周韫玉,张瑞玲.中小学校课程开发与示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王五一.怎样开展探究性学习.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韦彰.摄影作品研究.辽宁美术出版社,1996.


  孔令宽.中美高等摄影教育比较.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0,(01).


  杨如林.论摄影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固原师专学报, 2005,(01).


  潘阿芳.开展摄影艺术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上海教育科研,2004,(6).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2001


  李鹏飞.捍卫数字时代动画电影的灵魂.艺术与设计,2008,(07).


  陈秀春.少儿摄影教育初探.浙江文化月刊,2007-04-25。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64-83


  余栋.论摄影创作的思维方式——当代中国摄影艺术思潮.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136-143.


  陈砚池.摄影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文化艺术研究,2007,(08).


  林李生.中学生摄影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教育信息技术,2003,
(03).


  华阳桥中心小学摄影教育课题组.小学摄影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周梅祎.浅谈摄影在中小学艺术教育中的作用.摄影天地.


  陈俊鸿.论摄影艺术的美育优势与实施策略.


  谢宏声.图像与观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陆勤.信息技术促进摄影的普及与发展.


  陈学圣.从美国到台湾看摄影教育.电子出版,2003,(06).


  邓晖,喻晓黎.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吴文侃,顾明远.中小学公民素质教育国际比较.


  巴班斯基著.吴文侃译.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


  袁文文.视觉素养培养在中学美术欣赏课中的实践策略研究.


  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知觉心理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王永辉.读图时代的学习——论视觉素养的形成.


  王志强.视觉素养提升的基础、资源和手段略说.剧影月报,2006,(05).


  朱国斌.影像材料的模式与方法.


  顾平.美术教育学导论.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汤天明.摄影艺术概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张琴妹.高中摄影艺术单元教学模块的开发研究.课程研究.


  盛群力,褚献华.21世纪能力:数字时代的基本素养.开放教育研究,2004.


  程方平.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创新与实践(上、中、下).


  马鑫.对我国摄影教育的新认识.中国教科创新导刊,2007,(453).


  潘阿芳.开展摄影艺术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上海教育科研,2004,(06).


  刘婷.影像叙事.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0.


  [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秦剑.绘画与摄影在互动中的交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本文发表于《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6年08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顾文:视觉文化背景下中小学美育教育中的摄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