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43|回复: 0

最新速读: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审题指导、评分细则及标...

[复制链接]

19

主题

19

帖子

5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4
发表于 2019-9-9 08: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写作(70 分)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  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寻找音乐中国味

树立文化自信心

    上海卷高考作文自2016年开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注重思辨。譬如2010年的作文材料是关注生活中“被需要”的心态,2017年关注生活中要不要预测的话题,2016年关注的是“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这些都属于“现象类”材料作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注重思辨。  今年作文材料的呈现方式有所不同,是“案例类”的材料作文。就是给出一个启发人们认知的案例:对于音乐中“中国味”的更深感受和更多认知,需要借助对于它和不同国家音乐、不同风格异域音调的比较、鉴别。  需要提醒考生的是,材料中关于音乐的叙述,是用来议论的案例,或者说是写作的引子,提示或者要求考生写作的话题(范围)是文化中的“中国味”。思维的核心指向是为什么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文化中的“中国味”,需要借助于它同其他事物的比较、鉴别。  从审题的角度看,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对文化中“中国味”的寻找启发我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其中包含了两个关键词(短语):文化“中国味”与认识论(方法)。命题者肯定了寻找文化“中国味”的认识论。针对材料的主要内容应多问几个为什么:音乐中的“中国味”与认识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何谓文化中的“中国味”?为什么在当下要寻找文化的“中国味”?对文化“中国味”的寻找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我们教材中哪些篇目对于这个论题有过阐释?与此相关的理论和事实材料有哪些?……  从立意的角度看,参考立意有:比较、反观、内视,发现文化“中国味”;在反观中发现并确认自我;寻找与发现文化的“中国味”,树立文化自信……文化与思辨,能够彰显作文立意的高度,思辨的角度有很多:核心概念辨析思辨,“中国味”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汲取吸收融合一些现代西方的味道;联系比较的角度思辨,中国音乐与其他国家地区音乐的联系比较,在联系中求同,在比较中存异;历史维度思辨,“中国味”的模糊与清晰。“中国味”稳定中的变化……  从布局的角度看,建议采用起承转合式的结构。引论部分,宕开一笔,从佛教名言“遍闻众声,分别善恶”切入,引出核心观点:遍闻众声,才能分辨文化的“中国味”。本论部分,首先紧承文化“中国味”,做概念辨析,并思辨。其次是转,重点分析为什么寻找文化“中国味”,需要在反观中发现并确认自我:近代以降,中华民族逐渐失去了文化自信心;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边界与内蕴日益模糊;娱乐至上的社会风气也影响、干扰甚至误导了人们对文化中“中国味”的发现与体认;人们的盲从心理和从众心理,导致了文化发现与认知的偏差。再次是合,联系现实,给出如何才能反观并发现文化的“中国味”。  从选材的角度看,可以联想起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关于文学鉴赏的名言:“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掌握很多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很多柄剑之后才懂得如何识别剑器。同样,对于中国文化中“中国味”更清晰的认识,也需要学习、观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不同风格的文化。很容易联想到《秋水》:“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对于自我的认识,需要突破环境条件的限制和约束,就像河伯一样,唯有走出黄河才能更清晰客观地认识黄河的美。教材中与材料相关的篇目,《琵琶行》《小溪巴赫》是关于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爱因斯坦与艺术》《文论十则》是关于艺术与文化的。从这些课文里,也可以汲取写作的素材和思想。 




  一、议论类文体总体标准   
一类卷(63—70分)  能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 
补充细则  
一类上(68~70分):  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  
1.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文采优美的。  
2.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语言朴实无华而有一定功力的。  
3.在立意、构思、文体应用等某一方面有创新的。  
4.思考角度独特且富有说服力的。


一类中(65~67分):  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  
1.能从材料中引出有深度的道理,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2.在立意、思考角度、结构、文体某一方面有创新,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一类下(63~64分):
  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能从题意中引出有意义的道理,角度比较独特,但在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二类卷(52—62分)  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恰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补充细则  


二类上(59—62分):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  有灵气、有新意,但在思想内容、行文结构、语言表达等某一方面有不足的。  


二类中(55-58分):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
1.有独特的思考,但在思想内容、行文结构、语言表达等某一方面有缺陷的。  
2.新意不够,但平稳充实的。  


二类下(52~54分):基本符合总体标准。


三类卷(40-51分)  总体标准  尚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三类上(48~51分):符合总体标准。  
三类中(44~47分):  符合总体标准但有故意拔高(升华不自然)之感的。三类下(40~43分):  符合总体标准但罗列现象,泛泛而谈,缺乏思考或认识肤浅的。  


四类卷(21-39分)  总体标准:偏离材料,角度或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补充细则  
四类上(30~39分):  虽基本符合题意,但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空洞,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的。  
四类中(25~29分):参照总体标准。  
四类下(21~24分):  符合总体标准但无中心。  


五类卷(0-20分)  总体标准  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卷:
1.脱离材料。  
2.文理不通。  
3.全文不足400字。


补充细则  
五类上(17~20分):符合下列一项者:  
1.脱离题意,内容单薄空洞但完整成文的。  
2.全文不足400字的。


五类中(10~16分):
文理不通、不知所云,有文章之形,而无文章之实的。


五类下(0~9分):  不成文的:9分以下。  


经查证为全文抄袭的:0分。 


二、记叙抒情类文体
一类上(68~70分):  


一类卷(63-70分)  (总体标准参照议论文,以下省略)  记叙类:紧扣题意,感情真挚,寓意深刻、有回味,结构严谨,情节丰富生动,描写生动形象,语言畅达,有文采。  


抒情类:紧扣题意,感情真挚,寓意深刻、有回味,结构严谨,语言畅达,有文采。


一类中(65~67分):


记叙类:紧扣题意,感情真挚,寓意有深度,结构严谨,情节生动,描写具体,语言畅达。  


抒情类:紧扣题意,感情真挚,寓意有深度,结构严谨,语言畅达。


一类下(63~64分):
  
记叙类:紧扣题意,感情真挚,寓意有意义,结构严谨,情节具体,描写较具体,语言流畅。  
抒情类:紧扣题意,感情真挚,寓意有意义,结构严谨,语言流畅。  


二类卷(52-62分)  
二类上(59-62分):  
记叙类:符合题意,感情真实,寓意集中,结构完整,情节具体,叙述生动,语言通顺。
抒情类:符合题意,感情真实,寓意集中,结构完整,抒情自然,语言通顺。  


二类中(55~58分):  
记叙类:符合题意,感情真实,寓意集中,结构完整,情节较具体,叙述清晰,语言通顺。
抒情类:符合题意,感情真实,寓意集中,结构完整,抒情较自然,语言通顺。  


二类下(52~54分):  
记叙类:符合题意,感情真实,寓意清楚,结构完整,情节较具体,叙述清晰,语言通顺,偶有语病。  
抒情类:符合题意,感情真实,寓意清楚,结构完整,抒情较自然,语言通顺,偶有语病。  


三类卷(40-51分)  
三类上(48~51分):  
记叙类:基本符合题意,感情尚真实,有一定寓意,情节结构基本完整,叙述清楚,语言基本通顺。  
抒情类:基本符合题意,感情尚真实,有一定寓意,结构基本完整,抒情较自然,语言基本通顺。  


三类中(44~47分):  
记叙类:寓意基本符合题意,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情节较简单,语言基本通顺。
抒情类:寓意基本符合题意,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有抒情色彩,语言基本通顺。


三类下(40~43分):  
记叙类:基本符合题意,感情尚真实,寓意肤浅,缺乏思考,结构基本完整,情节较单调,语言基本通顺。  
抒情类:寓意基本符合题意,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抒情不够自然真实,语言基本通顺。  


四类卷(21-39分)  
四类上(30~39分):  
记叙类:寓意虽然基本符合题意,但写人记事却与话题游离,情节不自然,内容单薄空洞。结构不够完整,语病较多。  
抒情类:寓意虽然基本符合题意,但抒情不自然,内容单薄空洞,结构不够完整,语病较多。  


四类中(25~29分):  
记叙类:寓意偏离题意,缺乏情节,内容单薄空洞,结构不够完整,语病较多。
抒情类:寓意偏离题意,抒情矫揉造作,内容单薄空洞,结构不够完整,语病较多。  


四类下(21~24分):  
记叙类:偏离题意,情节散乱,内容单薄空洞,结构不够完整,语病较多。  
抒情类:寓意偏离题意,感情虚假,内容单薄空洞,结构不够完整,语病较多。


五类卷(0~20分)
五类上(17~20分):符合下列一项者:  
1.脱离题意,内容单薄空洞但完整成文的。  
2.全文不足500字的。


五类中(10~16分):
文理不通、不知所云,有文章之形,而无文章之实的。


五类下(0~9分):
不成文的:9分以下。  


经查证为全文抄袭的:0分。 


三、其余文体:
  参照总体标准给分  说明:  
1.未写题目扣2分。  
2.错别字每错1个扣1分,至多扣3分。  
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分。  
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 



【一类文上】

“中国味”里的精神还乡

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语言的丰富表达,可以称得上是我们生活抽象、深透而又敏感的一方角落。从奏到唱,从古至今,从内及外,多样的音乐形式,让我们在领略品味的同时,认识、感受并思考着生活的种种。于我而言,古筝、琵琶、二胡……这些镌刻着“中国风”的乐器,似乎称得上是我音乐的启蒙。那些音域宽广、极富表现力的演奏,似乎天生就带着一种浓厚的、刺激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气息。我把它归功于乐器和乐曲独特的魅力,独特的“中国味"。直到有一次, 有幸看到了方锦龙先生的演奏。他用一把琵琶,将古琴、京韵大鼓、印度的西塔琴、西班牙的响板、吉他等乐器形式悉数演示。震撼之余,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音乐其实没有国界。   难怪有人会感慨,在异国的音乐、异域的音调中,依然能看到“中国味”的影子。是的,纵使音乐本身可以跨越时间、空间、形式以及语言,但音乐背后承载的其实是生生不息的文化浇灌和历史积淀。我们对于“中国味"的感知,本质上就是一种根植于心的文化自觉。其实,音乐的传播或许有着更大的深意。对这些中国风格、中国特质的乐曲的精细化探索,不只是一次艺术的交流共享,更是我们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一种反哺。我们理应相信,   中国音乐能在世界层面上得到更好的弘扬和传播。这不仅是我们作为泱泱大国的文化自信, 更是吾辈应当肩负起的传承文化的使命。这是一个绝不止于音乐的命题,而是一个不只有“走出去”,更有“找回来”的过程。贝聿铭先生留美数十载,为各国设计各式建筑,斩获无数奖项,却依然强调着自己在中国度过的少年时代,乃是血统里的根。他所经手的香港中银大厦,恰到好处地代表了“中国人的雄心”;晚年退休前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有着他对中国文化、东方艺术透彻的领悟和表达,   也是他为家乡留下的小小纪念和贡献。艺术和文化之所以能够百花齐放、生生不息,就在于我们对待它们时开放的心态以及智慧的眼光。一种“中国式的眼光”,绝不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盲目自信,是一次博观约取、去粗取精的理性加工;也不只有从墙内望向墙外,不同的身份和视角都以在同一座城池里观赏到不同的风景。费正清先生主编的《剑桥中国史》,乔舒亚首提的国模式的世界价值……这些外来人的视角,同样为我们反观自身,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解读。所以对于“中国味”的感受和寻找,我想可以做一个富有禅意的解读。初识,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耳闻目见即为所得;再瞧,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本位色彩浓厚的“拿来主义”;到最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一种成熟、智慧、宽容大气的览物之情。文化以及艺术,因其多样,或许有不同的味道,但站在整个人类文明历程的宏大视角里,它们该是同一副模样。在那里,对“中国味”的寻找,想必会是一次美好的精神还乡。

阅卷组意见:
本文从音乐本身的丰富性谈起,以自己的音乐启蒙为出发点,来讨论和思考音乐中的“中国味”。随后由表及里,指出音乐创作和鉴赏背后的文化立场,并对题干做出了很好的解读,   即文化自信和文化使命,是我们寻找“中国味”的原因和根本。从音乐谈开,作者又以“走出去”和“找回来”为视角,探讨了文化交流间这一动态、融合的过程,并提出我们要以一种中国式的眼光。来看待和维护文化和艺术的百花齐放。结尾处的比喻也颇有意趣。


【一类文下】寻找淡去了的文化“中国味”
在世界文化的盛宴中,有一种味道叫做“中国味”。近代已(以)降,这延绵千年的中国味道有些变淡了,而西方文化正在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前不久,《复仇者联盟 4》受到了漫威迷们的疯狂追捧,在中国收获了很高的票房。令人可喜的是,我们也有了“中国芯”的《流   浪地球》,它再一次唤起了我们那有些淡去的电影文化的“中国味”。从客观角度而言,世界文化有着各种各样的风味,我们自然可以兼爱其味。可是随着文   化霸权主义的兴起,这酸甜苦辣咸的各色风味却渐渐被同化兼并了。与此同时,快节奏的生   活使大家不得不适应“快餐文化”口味……从主观层面说,“文化盲从”则是我们的文化“中国味”渐渐淡去的更为重要的原因:不可否认,每一种文化味道都有着深入骨髓的美好之处,可是我们不能盲目地“尝鲜”,仿佛没有紧跟上去就会错失“美味”。否则,一味“盲从”就只会使自己沦为乌合之众,为潮流所裹挟而茫然不知所措,以致引发马太效应,使文化向着单极化发展。如果只有“漫威英   雄”的世界就像一锅单调的汤,没有像“中国方案”一样的肉骨头,那应该是没办法烹调出   美味的骨头汤的。究其根源,我认为是由于缺乏清醒的“文化意识”。正是没有清醒的“文化意识”使得个体乃至群体的“文化自信”动摇了,这就像是多米诺骨牌层层相扣。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没   有足够的认识和深入理解,就会在选择时产生困惑和犹豫,无法理性品“味”。对于每一种文化之味的食髓之处,我们自然要如鲁迅先生所说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但这仍不妨碍我们保持清醒的“文化意识”,识别每一种味道。因此,“文化盲从”也是一种群体性的无意识行为,是个体没有强有力的内在驱动力的结果。我们要摒弃“别人的就是比我们的好,,的错误观念,用“冷眼”筛选自己真正适合和喜欢的文化口味。要说,文化“中国味”是深深根植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文化基因,我们不缺“中国味”,而是要强化一番。自然,我们要呵护我们文化的“中国味”,不仅要冷藏保鲜,还要辅以佐料,以宏此味。我们也要“拿来”其他文化风味的优质调料,正像用小提琴来完美演绎越剧《粱祝》之味一般。同时,我们的文化“中国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像《流浪地球》为科幻电影注   入中国滋味一样,从好莱坞口味里挑出一丝精华来为我们的文化“中国味”调出新口感,只   有如此,才可以抓住大家的食髓之欲,找回我们那有些淡去了的文化“中国味”。阅卷组意见:

本文审题精;位到位,紧密扣合了材料里的两个关键词文化“中国味”和“认识”。立意高屋建瓴,从寻找“中国味”的角度论述如何树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论述重点突出,纵   观全文的重点紧扣原因分析,既有文化交融与快节奏生活等客观原因,也有文化盲从与文化意识模糊等主观原因,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论证手法多样,既有拿当下热点文化现   象作例证,也有一定的引证、喻证和对比论证等。

【二类文上】
众里寻他千百度

近年来,一些中国元素逐渐被西方接受,像当年潮牌席卷中国一样迅速地传播开来。而   之后的《相声有新人》等综艺节目拉开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新篇章。当听到那些泛着岁月声线   的音腔时,总有人不禁感叹,国外的摇滚说唱还是不及这种小曲儿有味儿!如果说是一些综艺节目带火了传统文化,倒不如说是有意识地寻找传统文化成就了新类型的综艺。文化,作为精神文明,是一种情感的载体。身边事物皆为文化,有些是物质上的文化,有些则是精神文明。   正值端午佳节,粽叶飘香,本是一个中国家庭最平常的景象了。有些人总觉得自己一个人享受不尽兴,于是就将其录制下来,深入挖掘其背景以及粽子的做法,做成了《舌尖上的中国》等一系列纪录片,广受好评。这样的一种将传统文化加工放大,最终造就新趋势可以认为是认识事物的最普遍规律了。从无到有的认识来源于生活的点滴,苹果落在了牛顿的头上。瓦特看到开水壶冒气,阿基米德在水中洗浴……这一切都是能够拼凑成完整生活的一小部分。而从浅表到深入的认识实际是来自两种对立观点的碰撞,同与异的碰撞。若是没有当年美国公司的临时变卦。恐怕现在的华为公司早已被贴上了“美国制造”的标签,但正是两者思想观念的碰撞、实力的碰 撞,才让任正非认识到未雨绸缪的重要性。而在“中国味”方面的碰撞在于什么呢?是外国文化猛烈地冲击本土文化。诚然,面对中国文化,我们失去过。敦煌壁画的失传是无知者酿造的惨剧,圆明园被焚烧是“天朝上国”的朝廷不自知的后果。这几年,我们一味地追求国外的文化,却渐渐淡忘了自己的文化。从“文化失守”到“本土式微”,中国人的生活中,“中国味”退居次位。眼看着像石库门一类的老建筑被推翻,传统节日不及圣诞节盛大,终于有些有识之士提出了要“留住中国味”,引导人们有意识地寻找这份其实一直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文化。所以“汉服热”才会席卷而至,故宫的文创产品才会成为网红款,令它们重新崛起的不仅仅是它们创新与传统结合的品味。更多的是国人看到“中国味”重新兴起而生出一种“失而复得”之感。也只有这时,我们才会发现“中国味”的真正价值。尽管所谓“失去的才是最好的”,但是我们身为新一代青年,有能力和影响力去重寻这些被“搁置”的文化,切莫等“文化遗失”之时,才捶胸顿足,追悔莫及。所以,看多了其他的文化,回过头尝试着去发现身边的“中国味”吧。也许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阅卷组意见:

文章从最近很火的具有传统味道的《相声有新人》综艺节目和外国摇滚说唱的对比中,  突出了中国特色,让人们在比较中对“中国味”有更深刻的认识。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贯穿整篇文章。面对“中国味”受到外国文化的冲击,文章列举了敦煌壁画的失传、石库门老建筑被推翻等传统文化遭到破坏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捍卫“中国味”的必要性和发现“中国味”的真正价值。

【二类文中】
坚守本色,兼容并包

在以多元化著称的今天,人们提倡认识事物需多角度,并推崇包罗万象的气度,如对音乐的探索。但同寻找“中国味”的音乐一样,认识事物仍需不可脱离其本质而后再兼容并包。认识事物指通晓事物的本质、特点甚至了解它的发展,这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我们首先意识到该事物存在,然后产生求知的欲望,接着试着去接触它,这个过程可能会因个人的知识储备、坚持程度等条件而变得漫长、艰辛。为更好地了解事物,我们就自然地从对认识事物的渴望转为想去探索认识事物的方法的心理,即“如何认识事物”。认识事物需要有多角度认识的意识和兼容并包的气度,如蔡元培言“囊括大典,兼容并包”。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时,会看到事物的不同性质,对于事物的初步印象也更全面。随后当我们倾听了多方对于事物的认识后,我们可以先将其作为一个参照样本,再与自身原有知识进行比对,辨别异同后可以发现优劣,然后对自身对于事物的认识进行修改、添加、完善,从而促成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达到最佳状态。如寻找“中国味”的音乐,我们需要了解不同风格、地域的音乐,才能有助于创作属于我们自己的音乐。同时,认识事物不仅仅是了解其固定不变的性质。还要了解其发展。事物在不断的发展之中,我们需追随它的脚步。若是只守着事物的一面或是执着于自己单方面的认识,我们就会跟不上事物的发展,眼界就会变狭窄。正如“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最后对事物的认识落后,甚至落后而不自知。陷于故步自封的危险境地。虽说认识事物需“多元化”,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仍要对事物本质有清晰认识。一旦认识丰富了就容易变得繁杂,我们会难以梳理,使得认识事物的过程显得更加漫长。此外,繁杂之后会使我们不知所措。对知识难以取舍,还会形成误导,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认识事物的步伐。如在宣扬音乐无界的当代。音乐人接触了不同的音乐后,易对“中国味”音乐的认识产生偏离,形成“洋不洋”“中不中”的怪异风格,这实际是偏离了初衷的。因而坚守事物本质也十分重要,万变不离其宗,我们需以事物本质为基础再以兼容并包的方法去认识、丰富事物的发展方向,从而如创作“中国味”音乐一样对事物形成自我的独特认识。坚守事物本色,而后兼容并包其多元性。方能达其精髓、呈其多姿。阅卷组意见:

本文最大的亮点是开头就提出自己的论点,从寻找“中国味”的音乐拓展到其他事物, 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认知。作者对认识事物要兼容并包, 又不能故步自封展开了正反对比论证,增强了议论的针对性。文章也体现了在多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坚守这一核心问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隆重推出

热门推荐

2022上海11区初三一模历史卷及答案!
2022上海11区初三一模历史
闵行 普陀 黄浦 奉贤 嘉定
零点之前的上中梦
零点之前的上中梦
作者:匿名查看:13500回复:135零点之前的上中梦 (零)在一切都太晚之前,想写些
2022上海中考报名时间+条件出炉!(附日程安排表)
2022上海中考报名时间+条
来源:上海教育委员会官网 网址:http://edu.sh.gov.cn/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最新发布202
学霸云集!2021上中、华二特色班高考去向统计!
学霸云集!2021上中、华二
上海中学和华师大二附中,是沪上高中毫无争议的TOP2,学校的特色班实力放在全国也是
2022上海各区初三一模考时间汇总!
2022上海各区初三一模考时
信息来源:家长同学分享,仅供参考,具体以学校的考试通知为准,如果知道其他区的时间
请记住:双减,不减责任!双减不减质量!双减,它更不...
请记住:双减,不减责任!
昨天小编和几个家长聊到关于现在孩子们的一些学习状态,让小编的感触比较深,特
非沪籍也能在上海高考!从小学到中高考,非沪籍报名条...
非沪籍也能在上海高考!从
资料引用:上海市教委、上海12333 近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公布了《关于做好2022年上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月考后孩子总说“我都会做,只是粗心”,其实不然,真...
月考后孩子总说“我都会做
相信很多家长都听过,每当考试考砸了时都会有孩子这么说:这次考试太粗心了,其实我
高一高二不努力,高三徒伤悲!千万要记住!
高一高二不努力,高三徒伤
高中三年哪一年最重要?这个问题似乎难以作答。留住了高二就等于留住了机会,如果高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